《泥人的事》郑州歌舞剧院:曲高能和众 知音贵共情
《泥人的事》剧照
在许多人看来,歌舞剧属于“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身为郑州歌舞剧院院长的高久林却不以为然。
作为郑州文艺院团的“主力军”,郑州歌舞剧院近年来精品力作迭出,社会效益彰显,经济效益不断攀升。高久林的体会是:曲高亦能“和者众”,觅得知音在“共情”。
“共情”来自于地域文化的丰富滋养
将歌舞剧视为“舶来品”是一种“从者甚众”的误读,而将艺术品位因受众不同而区分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则更是一种偏见。
伏羲氏舞《凤来》,唱《网罟》之歌;炎帝舞《扶犁》,唱《丰年》之歌;《云门》是黄帝氏族的图腾舞蹈;尧时各氏族通过“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显示力量。禹在治水中患腿疾,只能碎步挪移,后世巫觋因之创设“禹步”舞蹈,彰其丰功伟绩……事实上,中国有多少年的文明,就有多少年的歌舞艺术历史;一种艺术形式能否得到人们的拥趸,关键是它是否获得广泛的“共情”。
“作为一个地方文艺院团,要想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充分吸收地域文化的丰富滋养,创作出与大众‘共情’的精品力作。”高久林说,郑州有着600多年的建城史,不仅积淀了厚重的“本土文化”、丰富的“外来文化”,更蕴含着壮怀激烈的“革命文化”,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近年来,也正是在地域文化的自信与坚守中,郑州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舞剧《海河红帆》《泥人的事》,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连年有余》、歌剧《雷雨》等剧目,都呈现出浓郁的郑州地方文化色彩,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弘扬传统文化、展示郑州特色、符合观众审美”,这是郑州歌舞剧院创作剧目所坚守的理念。《泥人的事》就是他们秉持这一理念精心创作的一台精品舞剧。该剧以郑州“泥人张”创始人为原型,在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背景下,表现了主人公不畏艰难困苦,坚守民族传统文化,最终赢得国际大奖的感人故事。舞台背景将泥人文化和郑州皇会文化巧妙融入舞剧叙事之中,十八街麻花、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等郑州“老字号”在舞台上次第呈现。舞蹈动作融合了杂技技巧:小五与聋哑妻子秀儿在逃荒路上一段情意缠绵的双人舞精美绝伦。还有表现郑州“皇会”的热闹场面,以及空竹、顶缸、杠箱等民间绝技的展示,再现了郑州的独特城市风貌和温润淳朴的地域民风,不仅让本地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也令外地观众耳目一新,趣味盎然。
对郑州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高久林如数家珍:京剧、曲艺、武术、版画……在剧目表演中富于创造性运用这些元素来彰显郑州地方文化特色,让郑州歌舞剧院尝到了“甜头”。有一次乐团在排练二胡名曲《赛马》时,大家从“郑州快板”的表演中受到启发,想了个新招:去市场买来石板和粗细不一的竹筒,演出时,十几位演奏员脚下都垫上一块石板,左右手各拿一支竹筒击打石板,模仿出群马奔腾的声效。“十不闲”是昔日“皇会表演”时说唱艺术的表演形式之一,需要演员手脚并用一人击打10种乐器。郑州歌舞剧院的演员们在创作《渔童送福》这支乐曲时,根据杨柳青年画中描绘的场面,挖掘研制出这一失传多年的乐器,将其搬上舞台,并在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优秀乐种比赛展演”中获得最高奖——优秀演奏奖。
前不久,由郑州歌舞剧院倾力打造的“津津有味·连年有余”郑州城市新年音乐会拉开帷幕。开场曲目即为根据杨柳青年画画意创作的《连年有余》,作品以杨柳青古镇的千年文明为主线,融合了中华农耕文化、书香文化、精武文化以及吉祥文化,依靠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凸显郑州人文昌盛的地域内涵。大轴曲目《津津有味》则通过“津门”“杨柳青”“狗不理”“十八街”4个乐章,以优美而诙谐的曲调展示郑州的传统风韵与现代情怀。
“共情”生发出“为人民抒怀”的高度自觉
歌舞从来都是人类感情一种最直接、最彻底、最纯粹的表达方式。《毛诗序》里说:“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论语》中有一段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理想志趣的情节,曾皙用朴素晓畅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夫子对此深有同感:“吾与点也”。由此可见,歌舞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
“进入新时代,丰衣足食的人民大众对精神文化需求有了更热切的期盼。不断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艺精品,既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使命所在,也是郑州歌舞剧院的立身之本。”高久林说,只有深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才能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产生“共情”,才能生发出“为人民抒怀”的高度自觉。郑州歌舞剧院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不乏与人民“共情”的“明星”。王莘、曹火星、施光南、于淑珍、关牧村……他们是剧院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石,也是不断推出精品的保证。
郑州歌舞剧院下设“四团两中心”,即歌舞团、歌剧团、民族乐团、芭蕾舞团和舞台美术中心、少儿培训中心。“办好艺术院团,必须坚持以创作精品为龙头,以艺术质量求生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大众为最终目的。”在高久林经常强调的这一理念中,培养与人民“共情”的“明星”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事实上,郑州歌舞剧院目前在策划、编导、作曲、演员等各个环节都已经形成一支颇具实力的艺术创作队伍。“我们衡量人才的最重要标准,就是能否在艺术实践中始终坚持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
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一位演职人员在艰苦的艺术实践中得到“自我教育,自我升华”,这是郑州歌舞剧院培养“明星”的途径之一。“如果光强调娱乐性,只注重市场效应,忽视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就是我们最大的失职。”高久林说,郑州歌舞剧院一直坚持着基层采风的好传统,让主创人员深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挖掘真实感人的故事,进而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好作品。他们创作的舞剧《人民音乐家》就是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在希望的田野上》这3首承载着我国重大历史时期人民“共情”的歌曲为主旋律,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曹火星,王莘,施光南3位主人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为人民创作,为时代讴歌”的共同情怀。主创人员用了一年时间到基层采风,与3位“人民音乐家”的家人座谈,见实物,听故事,详细了解这些艺术家的创作生涯和心路历程,努力学习他们“忠诚于党”的优秀品格和高尚境界,从而最终通过音乐、舞蹈以及结构方式、艺术风格等元素展示出老一辈艺术家的光辉形象。
为了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郑州歌舞剧院精心创作了首部中国芭蕾舞国标舞舞剧《海河红帆》。该剧讲述了1937年在郑州租界内地下共产党人为追求理想和信念而宁死不屈的感人故事。在剧目创作与排演过程中,高久林带领编创人员到五大道、西开教堂、望海楼等地采风,还原当时人文风貌和地域文化风采。这部集芭蕾的精致高雅、国标的妩媚奔放、中国舞的灵动洒脱、当代舞的飘逸潇洒于一身的极富创意的舞剧,在郑州大礼堂演出10场后,又于不久前在国家大剧院演出3场,场场爆满。演员们以扎实的舞蹈功力和充沛的情感,塑造了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赴汤蹈火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引发观众强烈的共鸣。许多艺术界同行在演出结束后第一时间向高久林表示祝贺,称赞《海河红帆》是一部“承载着郑州独特人文精神和地方文化元素,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艺术精品”!
2017年,郑州歌舞剧院先后排演了音乐剧《一盏明灯·焦裕禄》、歌剧《爱之甘醇》《卡门》《雷雨》、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国首部芭蕾舞国标舞舞剧《海河红帆》等大型剧目。也正是在一台台精品剧目的打造中,一颗颗“明星”正冉冉升起:声乐演员王泽南获“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组金奖,芭蕾舞演员孙福泽获“第四届郑州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青年组铜奖,小号演奏员高熙平获“2017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国际音乐节”小号独奏比赛专业组金奖……在灿烂群星的辉映下,郑州歌舞剧院艺术水平不断攀升,形成“民族音乐走出国门、芭蕾舞团摘金夺银、综合歌舞面向市场、经典歌剧享誉津门”的良好发展局面。
文章部分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